登录
多年亏损、高管高薪、管线滞后,诺诚健华如何“止亏”?
2025-11-19 | 理财周刊-财事汇
    

2025年11月13日,诺诚健华医药有限公司(简称“诺诚健华”,09969.HK)交出了三季报,今年前三季度营收11.15亿元,同比增长59.85%;净亏损0.72亿元。

公司宣称,凭借强劲的收入增长和10月初与Zenas达成的对外授权交易,2025年全年有望实现盈亏平衡,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实现盈利目标。

然而,在这份看似乐观的财报背后,诺诚健华依然面临核心产品单一、阶段性盈利依赖授权交易、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等隐忧。

业绩持续亏损

公开资料显示,诺诚健华是一家商业化阶段的生物医药高科技公司,于2015年由拥有丰富新药研发及企业管理经验的崔霁松博士和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院士联合创立。

从表面数据看,诺诚健华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11.15亿元,同比增长59.85%,净亏损0.72亿元。毛利率提升至88.78%,较上年同期增加2.8个百分点。

细看数据发现,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为-3432.35万元,同比下降152.94%。这种季度业绩的波动揭示公司盈利能力的稳定性依然不足。

财报解释称,第三季度亏损总额、归母净亏损、归母扣非净亏损较上年同期增加,主要是由于本年同期账面确认的未实现汇兑收益较上年有所下降所致。而前三季度亏损收窄则主要是由于营业收入大幅增加:即奥布替尼销售量持续增加及与Prolium达成授权许可的首付款确认相关收入所致。

根据过往财务数据,诺诚健华暂未实现盈利。公司2022年上市,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4年公司净利润亏损额分别为5.499亿元、21.41亿元、3.914亿元、6455万元、8.866亿元、6.313亿元、4.406亿元。

实现盈亏平衡的关键变量来自今年10月初与美国公司Zenas达成的授权许可协议。该交易总金额超过20亿美元,Zenas将向诺诚健华支付1亿美元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以及700万股Zenas普通股股票。

这笔交易对公司财务绩效的提升立竿见影,直接推动了全年盈亏平衡预期的实现。然而,这种依靠授权交易实现的阶段性平衡能否持续,仍需市场检验。

从现金流状况看,公司。近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均值为负,近三年经营性现金流均值与流动负债的比率仅为-47.49%。

从研发投入看,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6.8亿元,同比增加9.9%。高研发投入是生物医药企业的特点,但也给公司短期盈利带来压力。同期,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4.41亿元,三费占营收比39.51%,同比增9.3%。

在公司持续亏损的背景下,高管薪酬水平引发了投资者的广泛质疑。2024年,公司CEO崔霁松薪酬高达852.55万元,首席技术官年薪473.63万元,副总裁赵仁滨薪酬341.45万元,首席财务官傅欣373.87万元,这样的薪酬水平与公司4.41亿元的年度亏损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旱涝保收”的薪酬机制,难以对高管形成有效的业绩约束,也引发了市场对公司激励机制合理性的质疑。

图片

来源:wind

奥布替尼的业绩依赖

业绩提升的主要推动力来自核心产品BTK抑制剂奥布替尼的销售放量以及授权交易收入。奥布替尼前三季度收入达10.1亿元,同比增长45.8%,已超过去年全年收入。

从营收来看,诺诚健华则主要靠奥布替尼支撑,该产品2020年12月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后,次年公司营收飙涨至10.43亿元,而2020年公司营收仅136.4万元。

奥布替尼作为诺诚健华的首个商业化产品,自获批上市后,已成为公司绝对的收入支柱。截至目前,奥布替尼已在国内拿下四个血液瘤适应症。

在业绩贡献上,奥布替尼的表现堪称亮眼。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药品销售收入为10.24亿元,其中奥布替尼单一产品贡献了10.10亿元,占比高达98.6%。

在市场地位方面,奥布替尼是中国首个且唯一针对边缘区淋巴瘤适应症获批的BTK抑制剂。2025年4月,该产品又获批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新适应症,进一步扩大了市场潜力。

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的风险不容忽视。从历史数据看,奥布替尼上市前,诺诚健华2019年、2020年营收仅百万元级别,归母净利润亏损巨大。如今奥布替尼的任何市场波动,都将直接冲击公司整体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营收增长并非完全来自产品销售。技术与授权合作带来的收入占据了总收入的12.04%。与Prolium达成授权许可获得的首付款,也为营收增长做出了贡献。

为降低对奥布替尼的过度依赖,诺诚健华正在多个领域布局产品管线。在血液肿瘤领域,公司构建了以奥布替尼、坦昔妥单抗和mesutoclax三大产品为基础的疗法组合。其中,CD19单抗坦昔妥单抗已于今年9月全面商业化上市,在20多个省份开出处方。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公司布局了十大自身免疫性疾病管线。奥布替尼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III期注册临床已经完成,预计2026年上半年提交上市申请。

针对皮肤科市场,公司开发了两款TYK2抑制剂Soficitinib和ICP-488,均为口服小分子药物。相关报告显示,全球皮肤科疾病患者人数超过5亿,到203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近千亿美元。

在实体瘤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TRK抑制剂佐来曲替尼的新药上市申请已获受理并被授予优先审评。首款ADC创新药ICP-B794也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出海”受挫

作为研发密集型企业,诺诚健华的管线进展直接决定未来增长潜力,但目前其管线布局存在明显短板。

公司拥有30余项在研管线,管线推进效率偏低,目前业绩仍主要依赖奥布替尼产品。而且,核心产品奥布替尼的一线适应症直到2025年才获批,而竞品泽布替尼早在2022年便已拿下美国一线疗法资格,这种研发进度的滞后,使得奥布替尼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在新管线布局上,公司试图通过ADC、TYK2抑制剂等产品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但进展同样缓慢。自主研发的新型ADC药物ICP-B794直到2025年一季度才获得IND受理,距离上市仍有较长周期;两款TYK2抑制剂Soficitinib和ICP-488虽进入III期临床,但分别聚焦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竞争激烈的领域,后续能否实现差异化竞争尚存疑问。

国际化曾被视为诺诚健华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但多次合作受挫后,这一战略已陷入停滞。2023年,公司与渤健的合作终止,导致奥布替尼的海外开发进程中断,错失了借助国际巨头渠道拓展全球市场的机会。

2025年1月与Prolium达成的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合作,虽号称最高可获得5.2亿美元总付款,但首付款金额仅1750万美元,远低于与渤健协议的1.25亿美元首付款,合作的实际价值与市场影响力大打折扣。

从合作范围来看,此次与Prolium的合作仅涉及全球非肿瘤领域及亚洲以外肿瘤领域,核心的中国肿瘤市场仍由诺诚健华自行开发,这意味着短期内难以通过国际化合作获得大规模收入分成。

不过,诺诚健华预计,2026年将推动5~7款临床前分子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覆盖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公司联合创始人崔霁松表示,在2.0快速发展阶段,公司将“推动五到六款创新药获批上市,三到四款产品全球化”。

从三季报到全年盈亏平衡预期,诺诚健华看似即将迎来高光时刻。随着Zenas交易的推进、奥布替尼的持续放量以及坦昔妥单抗的商业化起步,公司正站在从亏损到盈利的重要转折点。

然而,市场将密切关注其能否真正摆脱对单一产品的依赖,以及Zenas合作能否带来预期的全球影响力。(《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免责声明:文章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