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银行的风光背后,是不良贷款阴影与监管罚单的轮番登场。
近日,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处以105万元罚款,事由是贷款“三查”不到位、催收外包管理不到位等违规行为。这已是该行自2022年以来接到的第三张百万级罚单。
而就在不到两个月前,这家蚂蚁集团发起设立的民营银行刚刚交出一份看似亮丽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资产规模突破5000亿元大关,净利润同比增长30.22%。
罚单与业绩齐飞的场景揭示出这家定位为“互联网银行”的机构正处于怎样的发展境遇之中?
监管利剑高悬,屡收罚单
2025年11月21日,浙江网商银行因贷款“三查”不到位、催收外包管理不到位等违规行为,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处以105万元罚款。所谓贷款“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是银行业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性安排。
这已是网商银行近年来接到的多张罚单中的最新一笔。回顾历史,该行的合规之路可谓坎坷。
2022年,网商银行因违反金融统计管理、账户管理、清算管理、征信管理等相关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处以2236.5万元的罚款,创造了民营银行最高罚款纪录。
2024年8月,该行再因多项违规行为被处以735万元罚款,违法违规事实包括未及时披露公司治理中的重大变更事项、重大关联交易未经审查审批持续开展、迟报涉刑案件信息等14项问题。
从2022年至今,网商银行累计被罚金额已超过3000万元。这些罚单勾勒出网商银行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合规管理的薄弱环节。
营收下降,利润增长
公开信息显示,网商银行于2015年6月开业,是由蚂蚁集团等6家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国内第一批民营银行,初始注册资本40.00亿元。截至2024年末,该行注册资本为65.714亿元,其中蚂蚁集团持有该行30%的股份,为该行第一大股东。其余主要股东还包括万向三农(26.78%)、金润资产管理(19.48%)、复星工业(15.22%)、禾博士(4.87%)及金字食品(3.65%)。
网商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及三农客户,网商银行的主要贷款产品为“网商贷”。
在罚单不断的背景下,网商银行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却显示出增利不增收的现象。2025年1~9月,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51.26亿元,同比微降1.05%;净利润却达到29.43亿元,同比上升30.22%。
这种“增利不增收”的现象背后,是网商银行大幅压降信用减值损失的结果。今年前三季度,该行信用减值损失为77.3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88.04亿元减少了10.7亿元。
资产规模方面,截至2025年9月末,网商银行资产总额达5214.58亿元,突破5000亿元大关,较年初增长10.7%。仅第三季度,该行总资产就增加了379.03亿元。
然而,在这表面风光的增长背后,受行业息差普遍下降影响,网商银行2025年1-9月利息净收入114.04亿元,同比减少了2.51亿元。作为银行主营业务的利息收入下滑,表明其基本面面临挑战。
不良贷款隐忧
拨备覆盖率低于行业均值
网商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的严重性,从不良贷款指标中可见一斑。2024年末,网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7.11亿元至71.23亿元,年末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至2.30%。2022年末时,该行不良率为1.94%。
这一不良率水平不仅远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披露数据,2024年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3.3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97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0%,较上季末下降0.0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网商银行的不良率自2021年以来持续攀升,2021年底为1.53%,2022年底升至1.94%,2023年底达到2.28%。
为应对资产质量恶化,网商银行近年来密集处置不良资产。2023年,网商银行在银登中心转让了61.4亿元的不良资产,成交价为5.89亿元。2023年,该行在银登中心转让了61.4亿元的不良资产,成交价仅为5.89亿元,相当于不到1折的“甩卖”。
2024年,该行继续转让多笔不良资产。4月,该行以2800万元的价格转让了约3.6亿元的不良资产,6月,又转让了3.4亿元的不良资产权益,成交价格约3100万元。
若不采取这种大规模处置措施,网商银行的不良率可能会更高。而不良资产的打折处置,又进一步侵蚀了其利润空间。
网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也在接连下降。2021年底至2023年底,该行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63.95%、257.39%、199.14%。截至2024年底,网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 201.00%,较年初上升1.8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6.9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1486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11.19%,较上季末上升1.71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18%,较上季末下降0.09个百分点。
战略转型求生,成效有待考验
面对经营困境,网商银行正在积极寻求战略转型。网商银行行长冯亮自2021年9月起担任此职务,提出了将交易银行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其表示,“网商银行不仅要成为小微‘信贷专家’,也要成为小微‘资金管理专家’”。
这一战略调整源于小微金融需求的变化。冯亮指出:“过去10年,中国普惠金融重点在解决小微信贷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而未来10年,将转向满足小微支付结算、收款、理财等资金管理需求。
交易银行战略已初见成效。截至2023年末,网商银行管理的客户资金AUM突破8000亿元,理财代销规模超过5000亿元,步入行业第一梯队。2024年,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43.75亿元,同比大增43.58%,成为支撑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网商银行也在努力提升资本充足水平。2025年5月,监管批准网商银行发行不超过40亿元的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这一资本补充动作对于资本充足率呈下行趋势的网商银行而言至关重要。
网商银行的独立董事中也存在“独董专业户”现象。如独立董事贝多广除本职工作外,还同时兼任4家公司独立董事及1家公司监事长;独立董事梁伟立更是在5家企业担任独立董事。虽然未达监管上限,但此类情况令人对其能否充足履职表示担忧。
此外,网商银行的人事变动较为频繁。2018年至2022年,网商银行更换了三任董事长与行长。2024年,包括董事、董秘、副行长、监事等多个岗位出现人事变动。高层频繁更迭无疑会对公司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带来挑战。
纵观网商银行十年发展路径,从最初“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宏大理想,到今天不得不面对资本补充、监管合规和不良资产的多重考验,其蜕变轨迹折射出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变迁缩影。
截至2025年9月末,网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已突破5200亿元,但相比民营银行“一哥”微众银行的7000亿元资产规模,差距仍在拉大。
技术可以提升金融效率,但难以颠覆金融本质。网商银行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取决于它能否在创新与合规、效率与风控之间找到平衡点。(《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免责声明:文章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