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涨了又涨。
截至2025年10月20日,国内多家银行的投资金条报价已历史性地突破每克1000元大关,这意味着购买一根100克金条需要约10万元,而在年初时仅需6.3万元左右。
品牌金店的足金饰品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据报道,周大福将在10月底提高大多数产品的零售价,预计涨幅在12%-18%。
这样的涨势让许多人想趁机赚一笔。可没想到的是,黄金购买里藏着不少套路,近期多位网友分享的遭遇,给盲目跟风者敲响了警钟。
淘金陷阱多
温州的安女士因网购金豆栽了跟头。为每月攒金,她在淘宝“老庙金楼活动店” 以826元买下1克金豆,将金豆送去专业机构检测时却发现,这颗金豆含金量为 0,主要成分是锌和铜,其中锌含量达 97%。当她想联系商家维权时,店铺已无法找到,老庙官方也证实该店并无授权,疑是“卖完就跑”的诈骗模式。
另一位消费者的50克金条订单遭遇蹊跷拦截。10月10日,他在某平台一家首饰官方旗舰店以900.3元的克价购买了一根50克的金条,共支付45015元。由于当时金价有所上涨,郑先生在没收到货的情况下,提前以最新的市价将这根金条卖出。然而10月11日下午,该消费者突然发现已经“派送中”的订单状态变更为“已取消”。客服介入处理的结果是平台取消订单,并将该订单记录从他的购买历史中彻底删除。“对于我来说,这笔交易的强制取消带来了切实的经济损失。”这位消费者说,由于他事先已将未到手的金条卖出,在订单被取消后,他被迫以约940元/克的价格重新购入。
更让人无奈的是银行金条的回收难题。有网友说自己5年前在银行购买了100克投资金条,近期想变现时却被原购买银行拒收,理由是金条的塑封包装已被打开。网友回忆,当年买回家后出于好奇拆开查看,没想到这一举动让金条失去了回收资格。银行工作人员解释,拆封后无法确认金条是否被调换或损坏,即便送去检测,也需承担高额手续费和折损费,最终收益可能不如预期。
在当前金价高位运行的背景下,不法商家和不合理规则带来的套路明显增多,从虚假售卖到恶意取消订单,再到回收设限,每一步都可能让投资者蒙受损失,不得不加倍小心。
实物黄金购买风险
很多人觉得,手里拿着实物黄金才是最踏实安全的,但是购买过程依旧风险不少。
购买实物黄金的主流渠道包括银行、品牌金店和黄金交易所。银行销售的投资金条和金币有国家标准认证,信誉较高,适合长期持有;品牌金店如周大福、老凤祥等提供多样化的黄金饰品和金条,但可能附加工艺手续费;黄金交易所则更适合专业投资者,通过会员单位交易标准金锭,流动性较强。在选择渠道时,消费者应优先考虑有实体店或官方授权的平台,避免通过不明网站或个人交易,以降低风险。
不同渠道购买时,还有不同的注意事项。普通金店的卖出价和买入价往往存在差价,即购买时价格较高,但出售时价格较低,这会影响实际收益。例如周大福、老凤祥等品牌的足金首饰售价可达每克1000元以上,回收价仅不到800元/克,差价高达超过200元。这意味着投资者只能在金价大幅上涨时才会盈利。
金店虽然回购流程简单,多数可现场验货付款,但存在压价风险,部分小店会通过虚报纯度、克扣重量等方式降低实际回收价。此外,金店的纪念金条、K金首饰等,因工艺附加值高,回收时折价更严重,保值性远不如基础投资金条。
对于银行的黄金产品,要仔细阅读回购条款,有些银行只回收自家销售的金条,且要求包装完好、凭证齐全。同时,存储黄金也需注意安全。总而言之,黄金虽有保值属性,但绝非稳赚不赔的买卖。在追逐金价涨幅时,看清套路、选对渠道、做好准备,才能让黄金真正成为资产的“压舱石”,而非“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