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科技”外衣下的助贷巨头?被投诉“高利率”背后,百融云创的高增长与合规隐忧
2025-11-27 | 理财周刊-财事汇
    

金融科技服务商百融云创(06608.HK)发布的财报数据,再次展现了其在金融数字化领域的强劲增长势头。财报显示,百融云创在截至今年中旬的六个月内,助贷服务收入超过8亿元,这一数字无疑是其业务模式高效运转的有力证明。

作为中国领先的独立金融数字化服务提供商,百融云创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使其在资本市场获得了一定的关注。然而,在这份光鲜的业绩报告背后,却隐藏着一道难以忽视的阴影——用户对旗下核心助贷平台“榕树贷款”及“钱小乐”的持续高强度投诉。

但在8亿助贷收入的背后,黑猫投诉、啄木鸟投诉平台上,百融云创旗下榕树贷款、钱小乐的投诉量正持续堆积。“借款7500元,综合年化利率35.95%”“宣传利率4.02%,实际费率35.99%”的投诉内容屡见不鲜,36%的法定利率红线成为用户投诉的高频关键词。

这种“业绩高歌”与“投诉缠身”并存的矛盾现象,恰似一把双刃剑,不仅拷问着百融云创的合规底线,也深刻揭示了其商业模式在当前的金融监管环境下所面临的根本性挑战。营收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其促成的金融交易规模扩张,但规模的扩张却伴随着对利率合规性的持续争议,这是其经营逻辑中最大的风险与困境。

业绩“过山车”

回溯百融云创的上市历程,其业绩曾有过一段“狂飙期”。百融云创于2021年3月31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被称为“AI金融科技第一股”。

2021年登陆港股时,公司营收16.23亿元,2022年增至20.54亿元,2023年再攀至26.81亿元,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接近20%。净利润表现更为亮眼,2021年至2023年分别实现1.41亿元、2.94亿元、3.4亿元,同比增幅最高达108%。彼时,百融云创凭借MaaS(模型即服务)与BaaS(业务即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被资本市场视为金融AI赛道的潜力股。

转折发生在2024年。这一年公司营收虽延续增长至29.29亿元,同比增幅9%,但净利润却骤降至2.66亿元,同比下滑21.82%,迎来上市后首次净利润负增长。业绩变脸的核心原因,在于其业务结构的内在失衡被市场放大。

作为早期核心驱动力的MaaS业务,2024年实现收入9.32亿元,核心客户数量从213家缩减至211家,平均单客贡献收入从349.5万元降至337.1万元,客户粘性与变现能力双双下滑。BaaS业务中的保险行业云更是陷入“量增利减”的怪圈,全年成交保费同比激增63%至54.42亿元,收入却同比下降3%至5.86亿元,连续两个中期出现下滑。

就在两大业务板块增长乏力之际,助贷导流为主的金融行业云业务成为“救命稻草”。数据显示,该业务收入2025年上半年以8.57亿元的收入实现45%的同比增幅,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2023年的44.20%、2024年的48.17%一路升至53.17%,名副其实地成为“业绩压舱石”。这种“单腿支撑”的增长模式,让百融云创的业绩高度绑定助贷市场的景气度,也为后续的合规风险埋下伏笔。

重营销轻研发

百融云创官网始终将“领先的AI技术服务公司”作为核心定位,宣称应用大语言模型、深度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服务客户。但财务数据揭示的资源分配逻辑,却与这一定位严重背离——公司将大量资金投入营销,研发投入却常年不足营销费用的一半。

2025年上半年,百融云创销售及营销开支达6.06亿元,同比增加20%,占营收比例高达37.59%。回溯近三年数据,2022年至2024年,其营销费用从7.85亿元增至11.19亿元,年均保持高增速,且始终将营收的38%左右投入营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仅3.02亿元,不足同期营销费用的一半;2022年至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3.70亿元、3.79亿元、5.09亿元,均大幅低于同期营销费用。

百融云创“重营销、轻研发”的策略,直接体现在业务模式上。据公开信息披露,公司旗下榕树贷款通过微信朋友圈高频推送“最高可借20万”的广告,却将“年化利率7.2%-36%”的关键信息藏在小程序界面最下方的小字中;钱小乐则在快手平台引流,以低息为噱头隐瞒担保费、服务费等隐性成本。这种依赖流量投放的获客模式,更像一家纯粹的助贷平台,而非技术驱动的AI公司。

成本结构的失衡还导致公司盈利质量承压。尽管2025年上半年溢利大增,但扣除营销等刚性支出后,净利率仅12.47%,低于2023年同期水平。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助贷市场竞争加剧,百融云创的获客成本正持续上升,2024年宣传及广告开支同比增加7462万元,却未能带来同等比例的收入增长,投入产出比持续走低。

36%费率争议与新规考验

百融云创助贷业务的增长神话,始终伴随着高息费率的合规争议。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榕树贷款、钱小乐的投诉已超6800条,核心问题集中在“利率虚标”“隐性收费”“提前还款违约金”三大领域。

公开资料显示,典型案例中,山西一位消费者在榕树贷款借款2.5万元,除利息外被额外收取1.15万元撮合服务费,服务费占比达本金的46%,已逼近“砍头息”的违规边缘。2025年4月,另有用户在榕树贷款借款16万元,平台宣传利率24%,放款后才发现叠加各类担保费后综合息费率达36%,最终需偿还本息总额23.7万元,即便主动提前还款仍被要求全额支付利息。钱小乐的投诉逻辑如出一辙,有用户通过vivo钱包匹配至该平台借款2万元,平台仅告知4.02%的表面利率,实际叠加隐性服务费后,综合年化单利升至35.99%。

这些争议在《助贷新规》落地后,已从市场纠纷升级为合规风险。202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助贷新规》明确要求,商业银行需将助贷平台的增信服务费等全部费用计入综合融资成本,明确成本区间,禁止以各类名义变相抬高费率。这一规定直接击中百融云创助贷业务的核心痛点——其“利息+服务费+担保费”的组合收费模式,以及信息披露不透明的问题,均属于新规重点整治范畴。

对于超过一半收入依赖助贷业务的百融云创而言,合规整改意味着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调整收费结构以将综合费率控制在合理区间,这可能直接导致助贷业务毛利率下降;另一方面,需投入资金优化信息披露系统,规范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协议,这将进一步增加运营成本。更严峻的是,新规对助贷平台的合作资质、数据安全提出更高要求,而百融云创历史上曾因数据合规问题多次被罚,2023年就因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被监管部门处以罚款,相关整改能否达标仍是未知数。

资本市场表现也反映出投资者的担忧。百融云创股价自2024年5月触及高点后持续回落,截至2025年11月,股价较峰值跌幅超40%,市值缩水至不足80亿港元。期间公司未推出回购、分红等稳定股价的举措,反而在2024年末出现部分高管减持现象,其中首席运营官减持100万股,进一步引发市场对公司前景的质疑。

管理层动荡则加剧了战略执行的不确定性。2024年以来,百融云创先后有三位核心业务负责人离职,分别负责MaaS业务、保险行业云业务及合规风控板块。其中合规风控负责人的离职尤为关键,在《助贷新规》落地的关键节点,风控团队的不稳定可能导致公司合规整改进度滞后,增加监管处罚风险。

从行业趋势来看,金融AI赛道的竞争已进入“技术硬实力”的比拼阶段,单纯依靠流量营销的模式难以为继。百融云创若不能尽快扭转“重营销、轻研发”的惯性,其“AI公司”的光环将彻底褪色,最终可能沦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普通助贷平台。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百融云创业绩增长的“表面繁荣”,重点关注其助贷业务合规整改进度、研发投入增幅及MaaS业务复苏情况。而对于监管部门,百融云创的案例也揭示出助贷行业“以技术为名、行导流之实”的乱象,需进一步加强对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定性与监管,推动行业回归科技赋能的本质。

助贷撑起的业绩大厦终究难以长久,在合规与技术的双重考验下,百融云创的转型之路已刻不容缓。(《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免责声明:文章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返回顶部